中新社云林8月1日电 题:台湾写真:守护海岸,他们在盐化地带种树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欧阳开宇 “这里应该算是(地层下陷)严重的地区。地平面低于海平面将近2米了,海水整个从地下、从各个土地缺口倒灌进来,虽然看起来是陆地,事实上是泡在海水里面。”
图为台西乡海堤,右侧地平面低于海平面将近2米,茂密的植被区原来是白色盐分附着的盐化土地,海岸林复育已见成效。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站上台湾西部海岸中段的云林县台西乡海园观光区海堤,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会种树专案总监程礼怡比划着堤内堤外的高度差、12公顷人工湿地范围,脸上有晒伤的痕迹,语气、眼神满是平和。 回忆4年前第一次接指令来到这里,她仍记得踏上白色盐分附着的松软土壤,当时都快哭了。有着环境教育的专业背景、参与种树造林多年,她当然一眼看出,在这盐化的土壤上,种几棵树都难,培育一整片树林根本是难以想象。
图为慈心基金会种树专案总监程礼怡介绍海园项目。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但慈心基金会决心投入这项工作,台西海园的情形已经是今日台湾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央山脉以东,台湾中南部多个农渔业县市长年面临严重的地层下陷。渔民在陆地进行鱼塘养殖,需要一部分海水一部分淡水,地表淡水不足时就抽取地下水。程礼怡说,云林县还没有大型水库,民生、农业用水也都要用水,过度抽取造成当地更为突出的下陷问题。 台当局“经济部”水利署参与其中的“地层下陷防治资讯网”资料显示,2017年度云林地区最大下陷速率为每年6.7厘米,显著下陷面积366.2平方公里,下陷速率超过每年3厘米的主要乡镇有9个,其中包含台西乡。 慈心基金会认为海岸造林有防风、固沙、抵挡海潮侵袭等多种功效。程礼怡与工作团队2016年进驻,在生态工法专家张文贤指导下,她们挖出一个4公顷面积的人工生态池,沙土用于垫高种树地点;慢慢地,倒灌的海水不能进入生态池,蓄接的雨水下渗,生态池及附近土层盐分逐渐稀释。台中逢甲大学的地层下陷团队评估:12公顷人工湿地是海园唯一提供淡水地表及地下水的来源,让地层下陷有所缓解。
图中左侧为12公顷治理后的人工湿地,右侧为未治理的盐化土地。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盐分稀释,则让种树难度逐渐降低。程礼怡说,树种起来之后,本身可涵养水源,也为这里带来淡水。4年来,最初种植的第一代木麻黄已长到四五米高,林下有更多种类的第二代本地原生植物正茂盛地生长。 三十来岁的刘建福是云林本地人,4年前跟随种树项目进入海园,担任云嘉(云林、嘉义地区)专员。他说,从外地、从纯粹消耗资源的工作回到家乡,考虑的是做些什么来回馈土地。 工作之初也充满挫折,刘说,种下的树木不是每棵都活,但能用这几年时间把树种起来,算是顺利了。他和工作伙伴熟练地在湿地内剩余不多的空地上挖开泥沙,补种两颗新苗,套上基金会和仁舟社会企业研发的“水宝盆”。这个形如大元宝、以回收纸浆制作的涵水容器,已将盐化地带树苗成活率提高到可观的九成。 “水宝盆”是数年来海岸种树经验的重要成果,刘建福说,盆体可贮存雨水或接收人工补水,导水绳利用毛细原理将水引至树苗根部,一年后功成身退时会自然分解,不造成环境负担。
图为慈心基金会工作人员在湿地内补种新苗,介绍该基金会和仁舟社会企业合作研发的“水宝盆”。这一环保涵水容器将盐化地带树苗成活率提高到九成。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认养海园种树项目4年有成,慈心基金会与云林县政府续签4年。程礼怡说,这些年,提供资金支持的许多企业将这里当作员工参与生态保育的课堂,参与种树,还顺带到一堤之隔的海岸边捡拾垃圾。 一步步地,“种树护海岸,大家一起来”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同,程礼怡的工作也受到肯定。2018年台湾公益传播基金会和公共电视首次推出的台湾义行奖,她被台行政当局林务局推荐,成为六位义行奖得主之一。主办方称,程是海岸线绿色守护者、推动环境永续的典范。 海岸造林,如今在全台东西南北十余个县市扩展开来,从最初的4公顷到如今超过85公顷,专案覆盖地点已逾15个。 慈心种树专案能做得成,程礼怡认为是汇集了各方资源来共同推动。基金会承担起资源整合规划、种树执行的工作,接洽官方林业试验所等专业机构,邀请专家指导,并取得苗圃企业及各方面企业公益赞助。 2015年至2018年,慈心基金会已在那么多困难的地点完成种树达31万多棵。如今有更大企图心,比如绕台湾一圈、把海岸林补回来,以面对地球暖化以及可能引发的可怕灾难。 “一些好的事情呢,其实是要坚持,后面才会慢慢发现那个甜美的成果。”程礼怡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