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东11月7日电 题:重拾商周时期“草木灰釉”色彩的陶艺师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安英昭 立冬将至,距台东市区约一小时车程的泰源幽谷,天气已经转凉。60岁的何志隆在窑厂察看柴火,满头大汗。
近日,台湾知名陶艺师何志隆在位于台湾台东东河乡泰源幽谷的窑厂里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分享他与翡翠青瓷的不解之缘。图为窑厂工人整理柴火。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这位知名陶艺师,曾在监狱教受刑人陶艺20多年,获台湾犯罪矫正协会授予“狱政之光”牌匾。近十余年来,他以柴烧制陶瓷,将裸坯入窑,利用自然落灰形成类似翡翠色的釉层,故作品取名“翡翠青瓷”,受到两岸陶瓷界关注。 何志隆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分享他与翡翠青瓷的不解之缘。 出生于桃园中坜,成长于单亲家庭,何志隆六七岁就在赌场帮人跑腿买香烟和槟榔。定居台东前,他在新竹、苗栗、台北等多个县市住过。漂泊的生活及亲情的缺失,他一度被当作“不良少年”。高中毕业后就读神学院,“意识到不能再让长辈担心”,他的人生才出现转折。
近日,台湾知名陶艺师何志隆在位于台湾台东东河乡泰源幽谷的窑厂里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分享他与翡翠青瓷的不解之缘。图为何志隆在窑旁向记者介绍烧制过程。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经历电子产品生意的成功与失败后,1991年,32岁的何志隆转行成为陶艺师,从电窑、瓦斯窑等入门,早期作品与同行相似。 2000年前后,柴烧在台湾流行起来。这种工艺通常烧制不超过72小时,但何志隆发现,裸坯持续烧逾400小时后,有的经草木落灰形成满釉。 为探索落灰上釉法,他钻进不同窑研究,自绘结构图,经十余次推倒重建,才建成相对满意的窑。
近日,台湾知名陶艺师何志隆在位于台湾台东东河乡泰源幽谷的窑厂里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分享他与翡翠青瓷的不解之缘。图为窑厂一角。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筑窑厂、寻木材、烧陶瓷、建展馆,何志隆坦言“各环节都不易”。柴烧初期之苦他仍历历在目:一窑需烧约400至600小时,要根据窑内温度调控火势。他曾累到在马桶上睡着,妻子则被制坯机卷掉过一大撮头发。 窑厂用碎瓷片打造的墙面,记录了何志隆的艰辛。“如果没有母亲教会我‘永不放弃’,以及太太的鼎力支持,翡翠青瓷不可能诞生。”他说。 每烧一窑需逾50吨木头,为环保考虑,燃料主要为漂流木。下山来到海边,何志隆指着沙滩上的漂流木告诉记者,这是强台风过后,从菲律宾群岛漂流而来的,要切割成小段后才可使用。
图为何志隆向记者介绍窑厂使用的漂流木。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收集漂流木费力耗时,而且不是每年都有,窑厂一度烧到“山穷水尽”。2013年,来自福建的妻子方桂陈,卖掉大陆一家店铺,换了380万元新台币支持他。“两岸一家亲,在我和太太的婚姻中也得到印证。”何志隆说。 尽管目前每窑良品率仅约3%至7%,但翡翠青瓷的出现,令不少专家难以置信。 有专家认为这是古老的落灰上釉法。商周时,中国先民就已经以草木灰釉为陶瓷着色。唐末以后,为大量及稳定地生产陶瓷,以矿石釉料上色再入窑的工艺成为主流,草木落灰上釉法逐渐失传。 河北博物院为此专门派了三批专家来台东,考察翡翠青瓷制作流程。消除疑虑后,该院于2017年为何志隆举办个展。
图为何志隆与他的作品。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翡翠青瓷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地展出,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了解。在大陆举办的“中国传统草木灰釉的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学者认为,翡翠青瓷无论形式、内容与创见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意义,更尽其所能呈现出当代的独创性。 如今,何志隆的窑厂雇了几名员工,妻、子则时常奔波于两岸,推广作品。他正准备将台中的展馆搬至台北,希望有更多人认识翡翠青瓷。 “艺术是属于世界的,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希望贡献自己所学。”何志隆去年被景德镇陶瓷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他说,个人力量有限,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共同弘扬中华陶瓷文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