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员 资讯 关注 台湾 财经 文化 图片 合作 全国

国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台湾写真:台北“老屋新生”记

来源:中华经济报 作者: 人气:33671 发布时间:2019-03-20
摘要:题:台北“老屋新生”记 中新社记者 孔任远 陈小愿 修复前的“台北之家”、拆除中的台北海关厅舍、不断演变的中山桥……迪化207博物馆三层,上

  

  

  修复前的“台北之家”、拆除中的台北海关厅舍、不断演变的中山桥……迪化207博物馆三层,上百张幻灯片诉说着台北的建筑往事。“这些(建筑)有的在,但相当多已经拆除。这都是台北的历史,也是我们的记忆。”头发花白的在馆志工宁培杰向

图为迪化街附近,仍有不少老旧建筑正在改造。<img height=记者 孔任远 摄

图为迪化街附近,仍有不少老旧建筑正在改造。

  位于迪化街207号的这座小楼,在闽南老屋、日式洋楼、仿巴洛克建筑齐聚的老街中并不起眼。弧形转角和狭长格局可见设计师因地制宜的匠心,老地板保留下磨石子工艺的“老山高丽参”“蜜蜂采蜜”等图案,向来访者提醒着这座建筑的前身。

  迪化街,曾是台湾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药铺云集,坐落在207号的广和堂是其中翘楚。而今,小楼已成为整个大稻埕地区十多家博物馆之一。

  由药铺到博物馆,小楼见证了街区行业兴衰,也摸索着台北老屋新生之路。

  自18世纪初“陈赖章垦号”开拓此地,靠近淡水河的大稻埕地区逐渐成为重要市集。1877年沈葆桢到此设府,台北逐渐成为大都会。此后台湾风云变幻都在这座城市留下印迹。“迪化街的建筑多建于清朝,而延平北路的建筑多建于日据时期。”宁培杰说。两条相隔不远的平行道依次展现了台北的“历史切面”。

  上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腾飞,城市发展迅速。“拆建”成为那一时期都市更新的关键词。不少老建筑难逃一劫。“拆建的都市更新方式,不环保,也算不上美。”台北“老屋新生”项目负责人施圣亭认为,不仅是古迹或历史建筑,每一栋老房子都有自己的美。

图为迪化街许多老建筑都“修旧如旧”。<img height=记者 孔任远 摄

图为迪化街许多老建筑都“修旧如旧”。

  本世纪初,台北开始推动老建筑的保护。很多屋主在立法前夜将老屋拆掉重建——一旦列为法定保护建筑,便不能私自拆建或买卖。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谁都知道老房子值钱。”在迪化街长大的计程车司机高兴泉说。如今,台北市民对于老建筑的保护意识已有很大进步,全市300多处古迹和历史建筑被法定保护。

  广和堂药铺遗址2009年被列为“历史建筑”。改建而成的博物馆内正进行“旧的不去”老物修复特展,从老唱片、油纸伞到锅碗瓢盆,匠人都以修修补补赋予其新的生命。“台北,是一个恋旧的城市。”宁培杰认为。

  “现在台北老屋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保留下来,而是如何‘活化’。老房子不能私自拆建、买卖,那就是‘死’的财产。”高兴泉说。他认为,这样即使房子保留下来,街区也依然会衰落。

  2001年,台北市都市更新处开始鼓励市民自主对老屋进行修复,并对其“活化”进行探索。有18年历史的“老屋新生”大奖便是这一项目的延续。

图为位于延平北路,建于日据时期的仁安医院,如今改为文创空间。<img height=记者 孔任远 摄

图为位于延平北路,建于日据时期的仁安医院,如今改为文创空间。

  该奖评审团主席杨诗弘表示,早年较多看到将老建筑“修旧如旧”、维持古风作为小商业空间重新利用的案例,近年则呈现许多“新用”空间活化的创意。如,广仁药局的改造,不仅是建筑学上的创新,更是对药店新业态的探讨;浮光书店则是对实体书店衰落转型的思考;南机场幸福食物银行搭建了食物共享平台,创造新形态的公益空间……

  “这些案例探讨的不仅是老建筑如何与现代融合的问题,而且思考得更具创造性和前瞻性,这就赋予建筑更长久的生命力。”施圣亭说。

  施圣亭向记者介绍,台湾开始出现一种“老屋经济”。不少建筑设计公司因应这种潮流,组建专业老屋修复团队。旅行社发现,背包客看腻了101大楼等大型现代、古典建筑,开始寻找新生老屋踪迹的“秘境之旅”。

  施圣亭认为,老屋“新生”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概念,正被改造者们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完)

责任编辑:
首页 | 会员 | 资讯 | 关注 | 台湾 | 财经 | 文化 | 图片 | 合作 | 全国

中华经济报是两岸联盟总会长张采明智慧献给中国梦的具体展现。中华经济报立意让台湾更了解大陆,和大陆更了解台湾,使两岸传播毫无隔阂,并促进民间全面交流。

中华经济报网络广告提案请随时联络: gcig16888@gmail.com

电脑版 | 移动版